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在改变着社会生产、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7月3日,2024全球数字经济大会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 专题论坛在北京举行。在论坛上,多位学者围绕 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权保护问题 发言分享。其中,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是否为作品 是否能受著作权法的保护和归属 等热点问题成为会上热议的焦点。 针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是否为作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郭禾表示,目前人工智能系统的行为只能是依照指令行事,因此它难以实现无中生有的创造。系统生成的任何内容都只是被分解的数据元在算法规则下的重新组合, 由于组合方式的数量之大已经超过了人脑所能记忆的最大极限,即人脑无法处理的数据量,因而在理论上可以认为系统生成的内容具有独创性,或具有作品的属性 。 与此同时,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判监督庭庭长冯刚也表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具有价值和相对稀缺性,因此具有法律保护的必要性。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表现形式上符合 作品 特征,应受到著作权法保护。 那么,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著作权归属认定问题该如何落实呢? 业内普遍认为,在法律规则层面仍然是依据主体的实际独创性贡献来确定权利归属。冯刚认为,从行业实践层面来看,主要有三种确定归属的方式:一是由于市场结构,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商为寡头,必然通过格式合同约定著作权归属;二是提供商之间的竞争以及对于垄断协议的控制将导致格式合同的约定实现利益平衡;三是经过一段时间磨合,格式合同被司法承认并成为行业惯例。 提及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著作权的保护,冯刚表示,一方面是显著署名义务。为保障公众知情权和选择权,应要求人工智能生成物进行显著标识,国内外均有类似规定;另一方面,纳入法定许可模式范围。AIGC在输入端需要多达数十亿级别的海量数据用于训练,如果要求训练数据必须取得授权,将产生巨大成本。 目前学界多支持训练数据 合理使用 的观点,将人工智能生成物纳入法定许可模式范围,有利于尽量实现利益平衡。 时下,人工智能需要海量的数据 喂养 随之引发的版权保护问题也日益受到业内外的关注。 冯刚对此表示,人工智能数据训练行为涉及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复制行为,除非构成合理使用,否则需要获取著作权人许可。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了权利限制或例外的具体情形,但数据训练行为不属于列明的情形。 根据伯尔尼公约的 三步检验法 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政策中的 四要素 规则,大模型数据训练过程中的复制行为可能被视为合理使用。
人工智能版权保护应纳入法定许可模式范围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如文章、音乐、图像等)在版权保护方面面临新的挑战。目前,对于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版权保护存在诸多争议,一些人认为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不应该受到版权保护,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应该给予其特殊的版权保护。然而,无论采取哪种观点,都需要在保护创作者权益和促进技术发展之间找到平衡。本文认为,人工智能版权保护应纳入法定许可模式范围。
法定许可模式是指在特定情况下,法律允许未经授权使用他人作品,但需要向作者支付一定报酬的制度。这种模式在版权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创作者和使用者的利益,促进作品的传播和利用。将人工智能版权保护纳入法定许可模式范围,可以在以下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保护创作者权益
法定许可模式可以为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创作者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激励他们继续创作。同时,法定许可模式还可以通过规定使用条件和报酬标准,保障创作者的权益,防止滥用和侵权行为。
二、促进技术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和计算资源,而这些资源往往需要从其他作品中获取。将人工智能版权保护纳入法定许可模式范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数据获取和使用的合法性问题,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三、平衡创作者和使用者的利益
法定许可模式可以在创作者和使用者之间建立一种平衡,既保护了创作者的权益,又允许使用者在一定条件下合理使用他人作品,促进了作品的传播和利用。这种平衡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
四、提高社会效率
将人工智能版权保护纳入法定许可模式范围,可以简化版权管理和纠纷处理程序,提高社会效率。在法定许可模式下,使用者可以在明确的条件下使用他人作品,减少了侵权风险和纠纷的发生,降低了社会成本。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版权保护应纳入法定许可模式范围。这不仅可以保护创作者的权益,促进技术发展,还可以平衡创作者和使用者的利益,提高社会效率。当然,在具体实施法定许可模式时,需要根据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定和调整,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行性。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监管和管理,防止滥用和侵权行为的发生。山东logo版权申请加急图形版权登记加急照片作品版权申请歌曲版权注册北京摄影作品版权登记